炒股配资首选配资现代研究显示其能调节局部微循环
图片
大家好,我是董译骏,今天讲述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:肩髃穴
一、案例:针刺肩髃穴治疗肩周炎病例回顾:患者张某,男,56岁,因“右肩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2个月”就诊。自述长期伏案工作,右肩逐渐出现酸胀疼痛,夜间加重,穿衣、梳头困难。查体见右肩外展60°受限,后伸仅至臀部,肩前压痛明显,舌暗红苔薄白,脉弦涩。西医诊断为“冻结肩”,中医辨证属“痹证”(气滞血瘀型)。
治疗经过:取患侧肩髃穴,配合肩前阿是穴、条口穴(健侧)。以0.30×50mm毫针直刺肩髃穴1.2寸,得气后行苍龟探穴手法(先直刺至骨面,退针至皮下再向不同方向斜刺),患者出现酸麻感扩散至三角肌。留针30分钟,期间行温针灸2壮。每周治疗3次,3周后肩关节活动度恢复至外展120°,后伸可达腰椎,疼痛基本消失。
机理分析:肩周炎属中医“五十肩”范畴,多因气血瘀滞、筋脉失养所致。肩髃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与阳跷脉交会穴,阳明经“主润宗筋”,阳跷脉“司运动”,针刺此穴可疏通肩部气血,松解粘连。《针灸聚英》载其“主中风手足不遂,肩臂痛”,现代研究显示其能调节局部微循环,促进炎性物质吸收。配合条口穴(“条口透承山,肩痛能消散”经验用穴)可远端取效,加强疏经活络之力。
二、附件:肩髃穴详述1. 定位与取穴
标准定位:肩峰外侧缘前下方,当上臂外展时肩峰前下方凹陷处。
快速取穴法:上臂平举,肩部出现两个凹陷,前方凹陷即为肩髃穴。
2. 解剖层次
肌肉:三角肌前束,深部为冈上肌。
血管:旋肱后动、静脉分支。
神经:锁骨上神经、腋神经肌支。
3. 功能主治
核心功效:疏风通络、利节止痛、调畅气血。
主治病症:
运动系统:肩周炎、颈椎病、上肢瘫痪。
神经系统:中风偏瘫、臂丛神经损伤。
免疫系统:荨麻疹(配合血海穴)。
4. 操作规范
针刺:
直刺法:上肢自然下垂,向肘关节方向刺入1.0~1.5寸。
透刺法:向极泉穴方向透刺2~3寸,治疗重度粘连。
艾灸:隔姜灸5~7壮,或热敏灸20分钟。
5. 经典配伍
配曲池、外关:通经活络,治上肢痿痹。
配天宗、肩贞:松解粘连,治冻结肩。
配合谷、血海:祛风止痒,治荨麻疹。
三、历代经典文献记载文献名称记载内容朝代/作者《灵枢·本输》“手阳明……上出于柱骨之会上,下入缺盆,络肺,其支者从髃至大迎。”战国·佚名《针灸甲乙经》“肩中热,指臂痛,肩髃主之。”魏晋·皇甫谧《千金翼方》“诸瘿,灸肩髃左右相对宛宛处,男左十八壮,右十七壮;女右十八壮,左十七壮。”唐·孙思邈《针灸资生经》“治偏风半身不遂,热风瘾疹,手臂挛急。”宋·王执中《针灸大成》“主中风手足不遂,偏风,风疹,臂细无力,筋骨酸疼。”明·杨继洲《医宗金鉴》“肩髃穴主瘫痪风,手挛肩肿效非常。”清·吴谦《针灸逢源》“治肩臂痛,手臂挛急,半身不遂。”清·李学川《针灸集成》“肩端红肿痛,泻之;冷痛痹,先泻后补。”清·廖润鸿《新针灸学》“主治肩关节周围炎、肱神经痛、半身不遂。”现代·朱琏《实用针灸学》“现代常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、颈椎病、脑血管意外后遗症。”现代·李鼎总结:肩髃穴作为肩部“第一要穴”,自古便是治疗肩臂疾患的核心穴位。其临床应用从《内经》时代的“臂痛”,扩展到现代康复医学中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治疗,体现了“经脉所过,主治所及”的选穴原则。临床中配合刺络拔罐、穴位注射等疗法,可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,尤其在“动气针法”(针刺时嘱患者活动患肩)中更具优势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牛策略-短期股票配资-排名第一的炒股杠杆平台-实盘配资炒股最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